欧盟的AI拥抱:OpenAI是加入伙伴关系,还是仅仅为了站稳脚跟?

引言: 在不断扩张的AI政策宇宙中,OpenAI正式加入欧盟行为准则的消息,听起来可能像是负责任创新的胜利。但对于任何关注科技巨头十年以上的人来说,首要的问题不是“下一步是什么?”,而是“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一举动,披着合作的外衣,值得我们超越新闻稿上的陈词滥调,进行更深入的审视。
核心提炼
- OpenAI 对“行为准则”的参与,主要是一种战略性的游说手段,旨在影响即将出台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人工智能法案》。
- 这开创了一个先例,即主要人工智能开发者可以看似自我监管,潜在地淡化更严格的立法监督。
- 像OpenAI这类营利性实体对“负责任的人工智能”的真正承诺,本质上仍然模棱两可且难以衡量。
深度解读
OpenAI,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力量,宣布签署欧盟人工智能自愿行为准则,这被视为负责任技术的一大飞跃。然而,一位经验丰富的观察家认为,这与其说是范式转变,不如说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戏码。这不仅仅是关于良好的企业公民责任;这是一种精明的监管先发制人行为。通过自愿遵守“行为准则”,OpenAI在持续的对话中获得了一席之地和发言权,并在更具影响力的《人工智能法案》成为法律之前,深入了解了欧盟的监管思路。这种策略与企业游说本身一样古老:如果你无法击败他们,就加入他们,然后巧妙地将规则塑造成对自己有利的样子。
“负责任的人工智能”这个词本身在这里值得深入审视。对于一家核心商业模式依赖于部署日益强大且可能不透明的模型的公司来说,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它关乎严格的安全测试、偏见缓解还是透明的数据来源?抑或是为了制造足够的“善意”印象,从而避免扼杀性的监管,这些监管可能会阻碍其快速部署和市场主导地位?该行为准则作为一项自愿性文件,缺乏真正强制“负责任”行为所需的约束力。它提供了一层合规的外衣,却没有具约束力的立法所要求的问责制。
此外,“与欧洲政府合作推动创新、基础设施和经济增长”的说法,若无具体细节支撑,则显得空洞无物。OpenAI是在向欧洲研发实验室投入大量资本,还是主要寻求获取欧洲数据、人才和市场?像OpenAI这样的公司依靠网络效应和数据积累而蓬勃发展;所谓的“伙伴关系”很容易被解读为,在贡献公共利益的幌子下,为它们在全球最大经济体之一内部的持续扩张争取有利条件。这种套路我们以前也见过:大型科技公司提供模糊的经济提升承诺,以换取监管宽大或优惠待遇,而当地经济往往只剩下少数低端工作岗位,真正的价值提取则发生在别处。这并非由伙伴关系驱动的创新,而是创新为其现有、全球开发的产品寻求一个更安全、更可预测的监管环境。真正的考验不会是他们在不具约束力的文件上的签名,而是他们积极贡献于开源伦理人工智能工具、透明的模型审计以及放弃数据垄断——这些都不是该准则明确要求的。
对比观点
乐观的观点,也许由欧洲政策制定者或OpenAI自身所倡导,会强调这是向全球在AI伦理和治理方面达成一致迈出的关键一步。他们会认为,OpenAI的参与标志着作为一家领先开发者,其真诚致力于构建更安全、更公平的AI系统,从而培养公众信任并加速有益AI在欧洲的采用。他们可能会辩称,这种自愿参与表明了积极主动地解决社会关切的意愿,提供了宝贵的行业专长,可以为未来的监管框架(如《人工智能法案》)提供信息并加以强化,使它们更务实和有效。“伙伴关系”方面被视为双赢,欧洲各国政府能够接触到尖端AI能力以促进其经济发展,而OpenAI则受益于一个稳定、注重伦理的市场。他们可能会指出,这些准则在制定全球规范方面的“软实力”,能够影响其他国家和公司采取类似的负责任的做法。
前景探讨
未来一到两年内,我预计OpenAI参与欧盟行为准则主要将充当一个战略锚点,因为全面的人工智能法案正从草案走向实施。其对实际的“负责任人工智能”实践的直接影响可能将是渐进的,更多地是由市场压力以及最终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人工智能法案驱动,而非由自愿性准则本身。最大的障碍将是如何为高度复杂、专有的模型定义和执行“负责任人工智能”的真正含义,并确保像OpenAI这样的公司不仅仅是走过场,而是真正将伦理考量融入其核心开发中。另一个主要挑战将是防止监管俘获,即行业“伙伴关系”无意中左右立法,从而偏袒主导企业,扼杀竞争和真正、多样化的创新。衡量这种“伙伴关系”的真正标准,将不是OpenAI现有产品所带来的经济增长,而是它能否明显帮助欧洲培育出自己强大、符合伦理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并独立于外部科技巨头。
原文参考: The EU Code of Practice and future of AI in Europe (OpenAI Blog)